钟怡雯《垂钓睡眠》



据说许裕全跟钟怡雯同一个时期出道。先看钟怡雯的《垂钓睡眠》,再看许裕全的《从大丽花到兰花》,两者风格迥异、内容性质也不同。

钟怡雯当年横扫多个文学奖。早年读过她的散文<垂钓失眠>,觉得一件事形容得那么冗长、详细、繁琐,把小事无限放大,真闷、真啰嗦。好些年过去,才知道不懂得欣赏她的散文,是我的文章一直停留在同一个阶段的原因之一吧,一如老师当年所说,我行文的缺点是节奏太快,就像让读者一次过登一百个阶梯,完全没有喘气的机会。

涌现重读《垂钓睡眠》的念头,是因为在大众书局随意翻阅《麻雀樹》,文中她谈种花种草、看树看鸟,描写生动,很有灵气,很精彩,一鼓作气读了半本。也许她刻画描写的人事物,跟我目前的生活形态契合;也许近年生活放慢脚步,才懂得静下心来,走进她散文的语境里;也许她生活历练更多,经时光酝酿,写出来的散文更有味道?不管怎样,我想,我与她的文字缘分虽然姗姗来迟,到底来了。

《垂钓睡眠》分为两卷,收录21篇散文。



卷一:时间的焰舞

蛮喜欢<说话>的。作者想象力丰富,从养了几十只金鱼到仅剩的一只,谈孤独感,连贯自己独居以来,电话线接不上那刻起,对说话之渴望,到了“为了说一句话,特地去杂货店买东西”的程度。“换水时,想到那里面都是它倾吐的心事,或许还浸泡着几十尾鱼儿的遗言和魂魄”;我常常和金鱼默默相望,渐渐的在鱼儿身上看到了我,以及围绕着我的庞大空虚和寂寞”……不知怎的,好些部分,让我想起感觉很有气质却似乎很孤独的作家韩丽珠。散文的结尾,作者的电话线接上,她被各种话语烦扰至十分渴望再度回到与金鱼相伴的日子。这是人生的矛盾吧。

若没有失眠经验,又不是多愁善感的文人,我想要读完<垂钓睡眠>,大部分人多半兴致缺缺吧?过去好些日子,我是与失眠为伴的,尤其常加班的那几年。那时候已被失眠困扰,读起这篇比失眠更令人烦心的描述,着实讨厌。现在重看,只觉得她不愧是散文家,真了不起,单单失眠就形容得如此细腻,臆想联翩,有些部分刻画起来,读了比失眠还烦心,作者恐怕永远不会缺乏书写题材吧。散文里的一些比喻,倒觉得活泼有趣,比如把失眠比喻成出走的兔子,自己是猎人,而粉红色的安眠药是诱饵,把兔子引回来。还有当朋友来时,她问:“你有没有睡到睡眠的味道?”这是毛骨悚然的,把失眠让人到了神经质的地步,鲜明地刻画出来。

<发诔>以失恋为主题、头发为媒介,写以往“总是因为那个喜欢长发的人而一忍再忍”,头发好不容易长了,那人却消失了。头发在她的想象里,不再只是不会痛、不会痒的头发,而是会抗议,会挣扎,会跟她对话的生物。它会“惶恐挣扎,甚至恐吓我要缩回皮层里去”(这个形容真诡异),也会抗议,因为“马尾是赶苍蝇用的,我要求唯美的浪漫,优雅的古典……”(这个比喻真有趣)。还有呢,作者不喜欢上理发院:因为“避忌别人在头皮上又搓又洗,像清理一条脏抹布那样带着仇恨汙迹的力道”!

<痒>写睡觉时抓破脸,伤痕发痒,长篇大论,又涌现以往读她作品的感觉,不就换季皮肤过敏发痒、睡觉时抓破脸一事吗,竟写了六页!好吧,不懂欣赏,正是我的缺欠,读下去,好吸收养分。

 <伤>写受伤的身体、受伤的心。这篇速度不一致,前面两段是作者素来的笔调,忽然就转变成我行文时的语速。

<鬼祟>写袜子的宿命

<换季>写失恋……哀悼过往的恋情,打算收拾夏天的慵懒,为衣服换季了。

<惊情>比较有趣,写青春,写情书。作者收到没有署名的情书,最后发现写情书给她的不是自己憧憬的对象,——那个不羁的阳光色男孩,而是隔壁班第一名、痴呆模样的眼镜男,这“谋杀了”作者青春的梦幻,简直“想扭断他的脖子”。看完哈哈一笑。

<忘记>写腾空收集的旧瓶罐和里面的收藏品,记忆也一样,可是忘记了还是会被填满,根本忘记不了。

<时间的焰舞>从过往的信件而日子,写过去作文里的虚构和对现实沉闷的抗议。然而一切已成为过去。

<给时间的战帖>写老人,练书法,和岁月的不留情,老人的不退缩。


卷二:可能的地图

<蟒林·文明的爬行>这篇写跟友人若雅在Jakun人阿曼生活的森林里短居的经验,笔法跟她的一向来不一样,就像我们写游记一般,当然更老练一些。喜欢结尾那句回友人书信的玩笑话,因为吃了蛇,她说:“最近我不时有贴地爬行的欲望,蛇妖的魔力无远弗届”。写雨袭来的那一部分(p121),让我想起川端康成的文章。

<茶楼>写寻找记忆里的旧茶楼,和曾经有过开茶楼的梦想。

<叶亚来>是比较逊色的一篇,读起来有点我写《前尘如梦》的感觉,因为不是一手经验,写起来如资料整理,比较呆板,少了真实感,比较难引起共鸣。

<门>写在热带雨林的伊答人村落做论文资料整理和撰写,他们的房子没有门。作者注的小房舍甚好,就是木门只有半扇,经常有小孩来打扰。作者费劲说服老人给她安门,违反了当地人的审美和阻挡了人际关系,但是作者重视隐私权。最后学会跟他们相处的方式是若即若离,不黏不散。不过,依然坚持门的必要。

<可能的地图>写得蛮好的,替祖父追寻他过去居所的一个老同伴。把皱纹和地图的褶皱,挂钩在一起。

<渐渐死去的时间>写得很好,有关养女满姑婆和照顾曾祖母的往事,沉重,忧伤。

<神在>写是真情流露。写母亲因为姐姐在13岁过世,非常迷信,作者非常不能理解一个没有受教育的神棍,可以把母亲骗走那么多钱。后来渐渐领悟,神在与否,毕竟给了母亲安慰,所以她会陪同母亲一同去拜拜吧。

<禁忌与秘方>讲老一辈的诸多迷信,非常有趣。

<回荡,在两个纬度之间>写在吉隆坡探亲和在台北生活的经验,比较两者的感觉,还有食物、味蕾。

<渴望>(后记)


---

发现作者的很喜欢用猫,用蛇,用老鼠做比喻,是因为住过棕油园的缘故吗。读完《垂钓睡眠》觉得她心思非常细腻,极其琐碎的事,也极尽所能把细节中的细节呈现出来。也许这类散文磨人脾性,虽然很佩服也很欣赏她的文字功力、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、意象的营造,但是其中有几篇,真是逼迫自己才读下去。也许散文虽美,却带有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的感觉,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作品更吸引我?

话说回来,作者的《麻雀树》是很好读的,也比较符合我的脾性。


 

评论

热门博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