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发有主编《舌尖上的故乡》




《舌尖上的故乡》分成四辑,收录现当代作家的饮食散文,当中好些都是名家。

一如既往,琦君的散文符合我的品味,<粽子里的乡愁>写得感人。车辐的<成都“肺片”杂谈>内容比较特别,也吸引人,一些作家写起美食文,引用一堆典故,如尚贵荣的<闲说塞外说羊牛>,比较不爱看。台静农的<谈酒>咬文嚼字,不是第一次对他的散文有这样的感觉。也许学者行文就有这个习惯?

汪曾祺的<端午的咸鸭蛋>很好读,跟买过那本他的散文风格不大一样。新凤霞<节日的吃>写得真挚,读了让人辛酸,郭凤<戏棚兜的饮食担>写戏台的周边小食,内容不会千篇一律。莫言<吃相凶恶>一如他的风格,非常风趣。张爱华<火上的锅>是压抑的感情。刘绍棠<榆钱饭>写得生动,真情流露,有钱了,还是对爬上树采来的花做成的饭,念念不忘,老邻居都骂他了。周同宾的<饭场纪事>写法像讲故事,也从不一样的视角切入。刘家科<蒸蝲蛄>内容感人。<鲜鱼浓汤>吴泰昌也很好看,饿坏了姐姐让鱼和回到家的感觉,让人有泪泣的感觉。

三毛的<中国饭馆>文笔夸张,但也蛮有趣的。感觉上钟怡雯是不是向她学习夸张这一点呢?她的夸张不是我欣赏的那一种夸张。

司马攻<明月水中来>小品温暖,马识途<四川的茶馆>刻画老人的悲愁。<遍地的灰灰菜>彭明艳刻画二姐成为妇人的转变,重复了母亲的命运,透露着一种无奈。

陆文夫<门前的茶馆>、杨羽仪<水乡茶居>和洪烛<北京的茶馆>可以学习来写居銮的咖啡文化。苏青写<谈宁波人的吃>,看来宁波人跟我是同道中人,注重食材的味道,不过分调味。苏青的<豆酥糖>很好看,很生动,她的散文一定要找来读。王任叔<说笋之类>写得闷死人。新凤霞<节日的吃>也是好读的一篇。赵珩<“何山药”与爆肚满>写人写情写美食,这篇也很好读。



济南:山东画报出版社,2010.3
NLB Jurong West

评论

热门博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