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启功给你讲书法》


  


这本书挺有趣,是启功过世后,出版社获取他后人准许、收集他的讲稿而成,这里闲杂记录了一些笔记,有兴趣的朋友,可以自己翻阅。虽然少时学过书法,可是并没有临过帖,对历代书法家、历代名帖,也毫无认知,还是近年闲时,自修才慢慢有了些许认识。而知道启功这位书法家,最初是有一回,和一名清华教授一起写书法,闲聊间,对方提起,曾师从启功。而谷歌启功,原来是爱新觉罗皇族后裔,满洲人呢。因为启功是名书法家,很多话他可以讲,讲得直白、嘲讽、有趣,如果换做我们讲,大概就会被非议、被排挤了?


第一章 迷信由于误解

文字要和语言相结合,总要让人看的懂得你写的是什么。

书法是艺术又是技术。理论家认为技术是艺术里头的低层次,是入门的东西。作者觉得由低到高,上多少层楼,也得从第一层迈起。

科举的卷面要有四个字:黑,大,光,圆。墨色要黑,字要饱满,要撑满了格,笔画要光溜圆满,这个圆又讲笔道的效果。

孔子说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矣。”——如果有一个书法家,自称我的书法是最高的艺术,我觉得这样对他自己并没有什么抬高的作用,而使人觉得这个人太浅了。

“折钗股”,“屋瓦漏”,比喻写字不要把笔毛起止的痕迹都给人看得那么清楚,你下笔怎么圈,怎么,让人看着很自然就那么一道下来,仿佛你看不见那笔道是怎么写的,收笔的时候是怎么收,就是自然的那么一道,像旧房子漏了雨,在墙上留下水的痕迹一样。

创新、革新是有它的自然规律的。革新尽管革新,革新是人有意去“革”是一种,自然的进步改革这又是一种。有意的总不如无意的,有意的里头总有使人觉得是有意造作的地方。



第二章 字形构造应该尊重习惯

草书、真书、行书这些个印刷的东西很多。你不能认为我们遵从了这些习惯的写法,我们就是“书奴”,写的就是“奴书”,说这是奴隶性质的,盲从的,跟着人家后头走的,恐怕不然。因为我们穿衣裳,上面穿衣裳,下面穿裤子。你说偏要倒过来,裤腿当裤裆,那脑袋从哪里出来呢?



第三章 碑和帖

碑本来是一个矮的石头。是坟墓前面立这么一块石头,原来是为栓绳索好把棺材放到坑里去。这块石头桩子上刻上字,说明这是谁的坟。后来扩大了,这人活着给他立个碑,因为他在这儿做过官,拍这个官的马屁……这是一个纪念性质的碑,这上面刻的字就是碑文。

帖本来是一个“字条”。随便写的小纸条。

碑本来是让人认识,起告诉别人作用的。字帖呢,无所谓。咱俩你写给我我写给你,两个人心里明白,心照不宣。多草的字,只要这两人认识不就完了吗?……当然,写这种帖的草书便条也还有一个共同认识的标准,习惯。

碑和帖没有谁低谁高的不同,只有用途上的不同。



第四章 文房四宝

纸、笔、墨、砚。紫毫(兔子毛)、狼毫、羊毫、麻(把麻捆上、茅龙笔(用茅草梗子扎成)。

墨汁,如一得阁的墨,曹素功的墨……

砚台,端石、古瓦古砖……

什么样的纸都可以用。

笔,有点关系,笔要是写得不合手,不好受。苏东坡说过,好受的笔,写着让人手里拿着不觉着有笔,说明这笔很适合自己的习惯。



第五章 入门练习

欧阳询《九成宫碑》、《雁塔圣教序》、颜真卿《颜家庙碑》、《多宝塔碑》、柳公权《玄秘塔碑》

凡是写字,下笔重一点,收笔重一点,中间走得总要快一点,总要轻一点,比两头轻得多,两头比中间重一点。

入门的时候不能不临碑帖,而临碑帖不至于被碑帖所误会。



第六章 学书“循序”说

谁在先,谁在后,谁出于谁,你要先学谁然后你才能学谁,这种理论我觉得都是胡说八道。

汉碑:如《张千碑》。

笔法、结体都重要。

有人说你临某一个碑,把这个碑写好了,打下基础,然后再临别的碑。作者认为,这个人临这个碑还没临好呢,他脑子里已经厌烦写字了,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了,你让他再临别的,他永远也写不好。说哪一个碑、哪一个帖作基础,这个基础会了别的都会了,这是不可能的。



第七章 用笔说

元朝赵孟頫“书法以用笔为上,而结字亦需用功。

作者认为结字重要。擅书者不择笔。这话用在鼓励人。笔这工具是很重要的。



第八章 真书结字的黄金律

楷书又叫真书。结字有个规律,规律就是合乎黄金分割即黄金率。



第九章 如何选临碑帖

手边有哪个,喜欢哪个就学哪个。

与其花很多钱买很多宣纸来练习,不如拿那个钱来买两本帖,在手边常常看,常常临,常常写,比看那些理论书要强得多,收到的效果快得多。作者认为选择碑帖,哪个好?你喜欢哪个就选哪个。也允许趣味变,我昨天喜欢这个,写一段时间觉得不对路,那我再换一个,有什么不可以呢。

“你永远也像不了。每个流派不同,每个古代书法家的特点不同,他们的书写方法也有他们的规律。我们学的是他们的方法,怎么样写就好看。不过是这样罢了,并不是说一定要写得完全和他们一样。

最好把帖搁在左边,拿笔仿效它写一回,第二回拿薄膜描一回,调差研究它几笔,究竟那一笔在什么位置?这两笔这四笔,它们是什么关系,距离多宽,拉着多长,这样实际调查。经过第二次调查,第三次再拿眼镜看一回这字再写。经过这样一个阶段,第一次写跟第三次写是一样的办法,中间经过一个确确实实的调查研究,每个字都经过这三遍,假定限定一百字,每一个字都这样写三回。再写第二遍,就截然不同了。

选碑临帖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性,也可以按照古代已有的方法去做,吸取其中最有效的成分,为我们所用,为我们创作做借鉴。



第十章 执笔法


唐以前席地而坐,古人写字席地而坐,(因为席地而坐手一行行写下去,手悬空),写下来,熟练了,笔画灵活而不呆板。以后有了高桌子,平铺在桌上写,笔画爬在纸上很呆板,有人就想到像古人那样把手腕子、胳膊都悬空起来。可是不自然。(原来悬空写法有次来历!)



第十一章 求人指正


帖墙上,过几天再瞧,纠正。满意的帖墙9,过几天再看。按照我的眼光来看,我满意或者不满意。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”写字也是千古事,好坏自家知。求人不如求己。实践是有益的、有效果的。

求教不是不应该,而是有所选择,不能每个人的都听。



第十二章

有钱可以买帖,有暇可看帖,有纸笔可临帖。

唐孙过亭“带燥方润,将浓遂枯”。

要全都是浓墨,都是汪着水写,这样写出来多半是死的。但是笔蘸饱了,注意笔画全是匀的,有水分。没有任何一个字平均都有那么多水,那么饱满,“带燥方润”也有轻有重,先有浓墨,再有淡墨,甚至笔的末尾还带着枯笔、干笔。这样它很自然,它就比较润泽。

古代讲书法的文章……越华丽,越成篇大套的,越要留神。他是为了表示我的文章好,不是为了让你怎么写。(哈哈!)


《启功给你讲书法》中华书局,2005

评论

热门博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