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电话回家

兴趣班上一位同学抱怨:“孩子没打电话回来,很生气。”
“为什么生气?”有人好奇地问。
又一名同学忍不住追问:“你孩子几岁了?”
“27。”她答。
大家面面相觑,其中有人笑说:“27岁,有自己的生活了呀!”
那位同学叹口气说:“我track他的行踪,看到他很晚还在外面,就问他在做什么,可能他不高兴了。”说的,是用手机网络定位吧。我心里一惊:孩子都成年了,母亲竟然还如此追踪,真是天下之大,无奇不有。
她又喃喃自语道:“他交女朋友了……”
老师笑道:“孩子大了,要自由。哪里像我们小时候,父母不管,整天爬树乱跑,只要时间到,回来吃饭就好了。”
“也不是不管,是那个年代的父母太忙了。”有人回应。
老师半开玩笑道:“扣住他的钱,看他给不给你打电话。”
“他自己赚钱了。”那位同学苦笑。
“他不打电话,那你自己打咯。”有人劝她。
“就是每次都是我打,这次我不打了。”她跟孩子赌气,结果气坏了自己。
另一位同学替她孩子说话:“我们自己以前也没有打……”
“有些孩子很好,每天会打回家。”她心有不甘。
“那个是妈宝。”有人断然插话。
我忍不住噗嗤一笑。想起身边朋友提起择偶标准,曾表示最怕遇到“妈宝”。
——你呢?多久给父母打一次电话?
记得大学初期,手机还不普遍,每逢周末打电话回家,总在宿舍楼下的公共电话亭排长龙。好不容易轮到自己,最怕零钱塞不够快,话筒里“啪”的一声中断。可其实,这种忧虑不曾发生。电话那头,父母总是“嗯、嗯”地应着,随口问个两三句,就急着说再见,怕的不是多聊几句,而是担心电话费贵,影响我的生活开支吧!而且那满心的牵挂,又岂能在一通电话里道尽?
父亲曾说过:孩子再大,在父母眼里,永远是个孩子。可他从来不曾要求我们要多常打电话回家,只是对相约好通电话的日子,充满期待。这大概是父亲的对我们的爱、信任与尊重了。
如今,电话亭早已绝迹,大概只陈列在博物馆里;通电却十分方便,手机随时可拨打。然而,假使可以再拨一通电话给父亲,就算要排再长再长的队伍,我也再乐意不过,只为说一声,好想好想你。




评论

热门博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