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
粒粒皆辛苦。 |
一个周末回夫家,深深的夜跟婆婆聊了起来。她提起小时候家境贫穷,父亲去世后,一家人没有饭吃,只好四处去借米。哥哥姐姐年纪比她大,感到难为情,便把任务交给她。“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,叫我跟人家借米,竟然也会不好意思,呵呵!”婆婆极有兴致地追溯往事,开心地笑了起来。
“对对,我爸爸说,他小时候也是没有饭吃,呵呵!”我应和地笑着,婆婆没有搭理我。她向我描述当年的情景,“借回来的米煮熟了,我们就淋上酱油、拌猪油炸吃,吃起来味道还真香……”说着,说着,她许多回忆都复活了。我反复瞧着婆婆,她看起来不老,头发乌黑,牙齿还齐,皮肤也没有留下过多的沧桑,没想到这个年纪的妇人,年幼时也曾卷入贫困的漩涡,穷得连米也买不起。
“我们借了米——”婆婆继续说着,“要过几个月才还回去。这种穷的滋味,你们是不懂的吧!”“我懂,我懂!”我热烈地回答,“我爸爸小时候更穷,他们根本没有饭吃,天天喝粥!”说完,又补充,“我爸爸喝的粥是很稀很稀,碗里可以像镜子一样照到横梁那种粥。”后来我们以什么话题结束当晚的闲聊,我委实记不起来。
回来以后,有一天,用膳时,伴侣突然谈起那一夜,我和婆婆的对话。
“你们两个真的很好笑,好像在比穷。”伴侣说。“比穷?”我一愣,很快就回过神笑起来,“不可能的呀!怎么会比穷呢?”我从椅子上坐直身子,“不过,话说回来,我爸小时候吃的米是怎样得来的,你知道吗?”我兴致勃勃,期待他猜一猜。
“我知道呀,就是去码头捡回来的,等码头工友把米搬去货仓时,沿途那些有破损的米袋漏出一些米来,你爸就去捡回反复淘洗,煮粥来喝咯!”伴侣的好记忆让我惊诧。我曾写过一篇有关父亲童年的散文,提及这件事。那篇散文一直写不好,已在我电脑内静卧多时,想不到他看过一遍,至今仍记得。
上一辈人生活困苦的故事,在我们听来都很精彩,不是我们生活富裕的缘故,而是这个年代早已换了人间:物资丰饶,不愁吃喝,鲜少听到亲朋戚友境遇危逼、为粗茶淡饭挨不下去。大部分人担忧的是下一代的教育费,或是未来的医药费和养老金,也有人更关心他们的生活素质。然而,长辈口中借米粮喝粥的窘境,说的都是近一百年内所发生的事情。我们拥有的一切绝非生生息息的脉搏,今后只要有一些波动就会衰逝。父亲的座右铭不是这样说么,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,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。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珍惜食粮,能吃的东西不要丢,吃不完的东西就别买。
在一段对话以后,伴侣问我,“农历新年快到了,今年要给你家办什么年货呢?” “不如送香米吧?”我想也不想便回答。他望着我,不很会意,“咦,你不是说过,送香米没意思吗?”
初次上我家拜年,伴侣曾提议以香米当贺礼,当时我眼睛瞪出来,错愕着。揣摩以后,也不无不可。传统农历新年,家家户户不都在米缸贴上个“满”字么,送香米的意蕴不也图个风调雨顺,米粮丰足!
“现在我认同你说的了,送香米最实在。”我笑道。
2015-03-11 《中国报》诸家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