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建筑漫步:翡翠山(Emerald Hill)——拐角走进幽静历史老区

人的晨光洒落在虬曲苍劲的古树上,历史古迹显得时光悠远

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构成了装饰性很浓厚的线条。

在乌节路闹市中,车水马龙,购物商场人声鼎沸。绕过高楼大夏,拐进幽静小巷,会发现徐缓走在历史老区翡翠山,别是一番享受!

牛车水(Kreta Ayer)、小印度(Little India)等保护区一样,翡翠山古迹具有历史、传统、建筑与艺术价值,是新加坡在1989年通过新的《规划法令》(Planning Act),把保育确立为规划工作之后,刊宪公告的首十个保护区之一。

20世纪之交,翡翠山从植物园逐渐发展为富裕华人和峇峇娘惹商人的时尚居所。他们的房子由各种建筑风格组成,许多都有娘惹风格的华丽小矮门(pintu-pagar,地面上则装饰着色彩鲜艳、花鸟图案的瓷砖。精致的石膏作品与木雕相结合,创造出混血建筑,也称作“中式巴洛克”(Chinese Baroque)风格。


 
古迹区建筑的精美细部。


细节丰富的老建筑

游翡翠山无需导游。走着、走着,新加坡市区重建局(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)的说明牌会为我们导览:比如 Emerald Hill Road门牌6号与毗邻8-16号的房屋,都是由第一个在新加坡成立建筑公司的华人Tan Seng Chong所建。6号房子的底楼,曾是“Chop Kim Hoe”杂货店;当时其头家一家就住在楼上。古迹修复保留了建筑的原貌,也在底楼安装精致的木雕窗屏和小矮门,以加强建筑的传统风貌。这种建筑风格让居民可以在打开窗户和大门的同时,享有隐私空间。

门牌64-74号的房子,则在1916年发展建成。66号房子的设计不拘一格,檐口饰带(cornice)凸出的小方块(dentils)与壁柱(pilasters)构成了装饰性浓厚的线条,欧洲古典主义(European Classicism)风格与中国象征意义的建筑特征相结合,——在二楼窗户上方,蝙蝠形的通风口也意涵着带来好运,因为“蝙蝠和“福气”在汉语中同音,都是“福”呀!

周末的晨穿梭在翡翠山古迹保留区,会遇上忙着准备营业的店主、遛狗的人儿、架起相机的游客、玩滑板的孩子……走累了,就在长廊的椅凳上一坐,放空思绪。离开时,背着历史古迹走出Emerald Hill,头一仰,高楼插入云霄,一霎时,落入时空交错的茫然……


峇峇娘惹区


保护区还包括被称为“峇峇娘惹区”(Peranakan Place)的开发项目,也就是一排6栋建于约1902年,面向乌节路的双层建筑物(180 Orchard Road)。这是有关当局在当年进行的一项试验性修复及发展计划。如今这里有酒吧、咖啡厅等。






-从索美塞地铁站(Somerset MRT)步行5分钟即可抵达。


连结:新加坡建筑漫步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上汤啦啦食谱(Lala Soup Recipe)

蚝煎食谱(Fried Oyster Omelette Recipe)

西西《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》